常州服务业借势发力 叫响“龙城服务”品牌
“十四五”是常州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首个五年,是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五年。立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起点,围绕全市“两个定位”和“532”战略实施,常州市发布《常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全市服务业借势发力、全面启航。
常州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从发展基础、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行动、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展开,对未来五年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产业方向、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政策取向等进行了系统谋划。
确定“五化引领”新目标
目标科学,才能激发动力。规划强调,今后五年,常州将围绕“532”战略实施,以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主题,以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集群化为引领,以两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为常州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提供重要支撑。
到“十四五”期末,常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稳定,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左右,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40万元/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左右。服务业对城市核心功能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进一步加大,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服务业新体系基本建立,“龙城服务”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服务业城市品牌。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常州将突出长三角中轴枢纽定位,构建覆盖城乡、特色鲜明、辐射强劲的“两轴联动、五极发力、全域提升”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包括:沿交通干线打造“一横一纵”两条服务业发展功能轴;建设常州科教城“科创文教极”、两湖创新区“生态创新极”、高铁新城“现代商务极”、综合港务区“物流枢纽极”、老城厢区域“文商旅融合极”;明确各区(市)服务业发展重点方向及载体,推动服务业全域提升。
着力构建“4+3+3”新体系
产业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兴,则经济兴。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常州服务业以支撑“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为核心,围绕制造服务、流通服务、民生服务三个维度,聚焦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十大领域,着力构建“4+3+3”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塑造“龙城服务”产业核心优势。
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围绕夯实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制造服务支撑,要形成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科技服务集群,提升软件信息和新兴数字服务发展水平,基本建立与本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商务服务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水平。
高标准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是“532”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规划提出,要以创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抓手,努力建成长江中下游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江苏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高地、长三角中轴物流枢纽。围绕构建长三角文旅中轴,加快推动文旅产品迭代升级,构建多元化优质旅游产品体系。同时,要点亮现代商贸,建设国际开放、智慧创新、特色活力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服务需求,持续做精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社区服务等民生服务,建设“健康常州”、弘扬“常州精神”、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让健康关怀更普惠,让人文精神更彰显,让家门口的服务更便利。
八大新行动全面发力
围绕全市“532”战略实施,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落地。规划提出,深入实施“三主四力一支撑”八大行动,推动常州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启航。
以平台为主场、企业为主体、人才为主力,加强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支撑。实施服务业高能级载体建设行动,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升级,塑造“三新”经济产业创新载体,高标准发展“新楼宇经济”;实施服务业企业引培行动,加强服务业龙头企业引育,提高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实施服务业中高端人才荟聚行动,完善人才培养,优化人才保障。
以融合促动力,以数智挖潜力,以开放激活力,以质量强实力,增强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展服务业融合创新行动,全力推进两业融合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与农业、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开展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强化服务业对制造业数字化的服务赋能;开展服务业高水平开放行动,推动服务业全面接轨上海,深化与周边城市服务业合作;开展服务业品牌和质量建设行动,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
以改革为支撑,发起服务业发展营商环境优化行动。主动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深化服务业“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同时,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市级服务业重点行业专项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和创新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等。 常发改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