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污染”需要监管,更需要帮助
船舶,被称作长江上“流动的污染”。有媒体和监管部门多次曝光船员把垃圾丢入长江、污水直排长江,并发出呼吁:“谁来管管这些‘流动的污染’?”
从环保需求来看,“流动的污染”确实需要监管。船员生产生活和船舶运行会产生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等污染物。其中,生活污水的量较大,船舶油污水中含有的废矿物油属于危险废物,就连看似污染最小的生活垃圾里也有很多塑料制品,是长江“白色污染”的源头之一。这些污染物,背靠长江水系十多万艘内河货运船舶、数十万个船员的庞大底数,无疑是长江大保护不能忽视的生态隐患。
作为运输工具、工作场所,船舶本身对污染物排放负主体责任,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对此一直有很强的监管。过去,每艘船都被要求配备垃圾和油污水接收记录簿,每一次接收污染物的时间、地点、数量,以及接收单位的盖章,一笔笔记录在案。现在,船员手机上装了“船E行”App,监管部门通过这个“电子版”记录簿在线监管、实时查看。船舶一旦被发现非法排放污染物、污染物去向不明、记录不规范等行为,将面临上万元的罚款。
但是,长江货船的另一个身份同样值得关注,他们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运营,一艘船就是一个在长江上漂泊、谋生的家庭,完全由这些水上家庭承担污染物处置费用并不现实。最近两年多来,我们多次乘船在长江锚地与船员和污染物接收企业交流,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很难想象这些水上家庭一度面临多高的垃圾接收费用——接收一次生活垃圾一两百元,有时候短短一个星期里交费两三次,抽一次油污水更贵,各地两百元至四百元不等,如油污水量大,则需数千元。
“水运本来就不景气,这么贵,我们怎么交得起?”船员的反映中虽然有抱怨成分,但也的确说明了这些水上家庭的困难。有污染物接收企业担心,长此以往,不排除一些船员会为了逃避交费而把污染物排入江里。
规范船舶污染物处置,需要监管,更需要沿江各地和相关部门帮助长江货船打通污染物处置的各个环节,完善基础设施,降低接收成本。例如,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置生活污水的费用每吨只需要几元钱,是高昂的岸上运输成本,使费用到了船舶和码头环节剧增。
共抓长江大保护,关键还在一个“共”字。打通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全链条也需要沿江各地和相关部门同向发力、齐抓共管。可喜的是,最近一两年,在沿江各地的支持下,很多码头配备上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油污水接收设施,免费接收停靠船舶的污染物;还有地方投资上千万元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站,通过将生活污水连入城市管网、清洗压缩生活垃圾等方式降低处置成本。虽然在实际推动过程中,各地进度不一、探索方式不同,还存在有的设施“做样子”不能用,有的地方没做好费用保障,有的举措对于实际运行考虑不周等各类问题,但这至少是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