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 苏南 > 正文

无锡超前谋划近200个项目打响新一轮“治太战”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2021-12-21 08:19:00
东氿之滨,掀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退渔还湖、退渔还湿工程;贡湖湾庙港至新港的芦苇荡即将完成收割,启动芦苇滩改造;京杭运河新安片区支浜河道正加速完善“水下森林”,促进河道水质提升……冬日暖阳下,新一轮太湖治理已然拉开大幕。“要抢抓冬春‘窗口期’,强化‘夏病冬治’!”昨从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了解到,尽管今年太湖水质藻情明显改善,但太湖治理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持续改善水质的难度有增无减。明年治太之路怎么走?无锡市已超前谋划了2022年近200个治太重点项目并推动落实落地,促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恢复。

东氿之滨,掀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退渔还湖、退渔还湿工程;贡湖湾庙港至新港的芦苇荡即将完成收割,启动芦苇滩改造;京杭运河新安片区支浜河道正加速完善“水下森林”,促进河道水质提升……冬日暖阳下,新一轮太湖治理已然拉开大幕。“要抢抓冬春‘窗口期’,强化‘夏病冬治’!”昨从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了解到,尽管今年太湖水质藻情明显改善,但太湖治理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持续改善水质的难度有增无减。明年治太之路怎么走?无锡市已超前谋划了2022年近200个治太重点项目并推动落实落地,促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恢复。

立足“早”

提前谋划推进长效治

随着“嗡嗡嗡”的声响,夹杂着零星蓝藻的湖水很快被吸入深井,待蓝藻在井内“压扁”失去“浮力”后,便下沉湖底成为“鱼饵”。在锦园藻水分离站,记者领略了无锡市投用的首个深井灭藻装置强大的威力。

无锡德林海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许新介绍,目前无锡太湖水域共有8座控藻深井,今年一年便在贡湖湾庙港、梅梁湖十八湾、湖西八方港等地新增了5座。“我们要趁冬春‘窗口期’做好设备维护,等到明年四五月份东南风一吹,蓝藻水华出现时,这些深井就能大显神威了。”他透露,明年还将在太湖中的拖山岛再开挖几口控藻深井,做到远离湖岸快速灭藻。

市水利局提前购置曝气船、打捞船、湖泛防控船,跨前一步提升蓝藻打捞处置力量;市政集团对锡澄水厂澄西水源厂尾水处理扩能改造;市城管局推进梁溪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据了解,无锡市已谋划了近200个2022年治太重点项目。“目前省生态环境厅正牵头制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示范区’建设方案,我们将持续跟踪、密切对接,争取将无锡市治太项目纳入省建设方案,最大限度寻求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政策和资金支持。”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丁建清表示。

丁建清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第二次征求国家治太总体方案意见,对河流总氮总磷目标、入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无锡市正靠高一档抓紧完善太湖治理“十四五”规划,围绕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这一中心、坚守“两个确保”底线,综合采取目标控制、问题倒逼、综合整治、科学监管、政策支持“五项措施”,推动源头治理、应急防控、生态修复、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监测监控等治太工程加快落地。

抓牢“控”

探索“减氮控磷”新方法

蓝藻生长与总磷浓度呈正相关,目前太湖湖体总磷仍未达到湖库III类标准,全力减少入湖氮磷排放是太湖治理的关键点。记者采访发现,除了排查监管涉磷工业企业、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常规动作”,无锡市各地正在尝试一系列“减氮控磷”的新法子,积极探索治太“无锡模式”。

阳光直透河底、水草摇曳生姿、鱼虾穿行其中……在徐悲鸿艺术馆附近的东氿水域,只见试点种植的“水下森林”初见成效,4000平方米的河道清澈见底。“水体实现了由‘浊水态’向‘清水态’的蝶变,总磷浓度降到了0.012 mg/L。”宜兴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吴笛兴奋地说。

宜兴市地处太湖上游,是外源输入的“主通道”,而东氿、西氿、团氿是连接上游与太湖的过渡带。“全面推进三氿湿地‘水下森林’建设,相当于让上游的水经过生态过渡带净化后再流入太湖,能进一步提升入湖河道水质。”吴笛介绍,东氿水域试点成功后,计划今年在东氿和西氿培育2000亩“水下森林”,年底前完成主体种植任务。明年西氿也将种植2000亩水草,进一步通过生态化改造削减入湖污染。

来到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中心西南侧,潺潺清流在阳光下奔涌跳跃,站在蜿蜒曲折的亲水栈道上,满眼是绿意盈盈的水生植物。很难想象,风景如此优美的湿地公园竟是一个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项目。“经过提标改造后,污水处理厂每日出水水质能达到太湖流域限值排放标准,其中1万吨达标尾水经过湿地净化后,总磷、氨氮等指标能提高到III类水标准。”污水处理中心主任丁雪峰介绍,刚刚建成不久的西太湖湿地公园,不仅能有效提升区域水环境,也将作为太湖生态补水的重要来源之一。眼下,项目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确保明年尾水净化能力再加码,切实减轻太湖“负担”。

着眼“治”

攻坚短板推动水质向好

攻坚治本、不进则退。受藻泥处置成本偏高影响,部分地方打捞蓝藻动力不足;不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脱氮除磷效果不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较为薄弱,养殖尾水治理面广量大……这些都是目前无锡治太工作中暴露出的痛点和难点,唯有爬坡过坎、各个击破。

为提高藻泥无害化处理能力,无锡市持续强化政产学研企合作,推进饲料、氨基酸、有机肥等藻泥资源化利用。两个月前,随着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的投运,蓝藻可直接“变废为宝”用于沼气发电,大大降低处置成本。在该厂有机质中心,负责人赵伟指着高干厌氧反应器等设备说,根据试验,每立方蓝藻能产生70立方沼气,可发电120千瓦时,“等明年污水厂满负荷运转起来,每天蓝藻的处置量能达到75吨”。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改善太湖流域水质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存在点多、面广、距离分散的特点,如何有效提升设施运行,避免“建而不用”?据悉,无锡市各涉农地区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智慧化监管平台。启德水务公司副总经理周松林向记者演示了锡山区某处农污设施的监控图像,只见监管平台就如同给设施加装了“电子眼”,能实时监控运行工况,还能对故障及时报警,不仅节省了人力排查成本,还缩短了故障排除时间。

从“入湖河道生态过渡带”的先行先试,到农村污水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监测监控,无锡必须持之以恒,在新一轮太湖治理上“起早干”“加油干”,才能在固优补短中迎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太湖水质持续向好。(陈菁菁 图文报道)

标签:

责任编辑:尤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