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 苏南 > 正文

创新引领,“一号产业”行稳致远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2021-09-30 11:14:00
29日,第三届中国国际生物&化学制药产业大会在苏州开幕。本次大会由药融圈、上海凌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联合主办,为期两天。

29日,第三届中国国际生物&化学制药产业大会在苏州开幕。本次大会由药融圈、上海凌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联合主办,为期两天。

大会共设置“生物制品、细胞&基因治疗展区”“小分子药物展区”“原料药/中间体展区”“辅料/包材/设备/仪器/耗材/第三方服务展区”4个展区,近300家企业及产业服务机构参展;将举办“细胞和基因疗法”“抗体药专场”“核酸药物与疫苗”等12场分论坛,吸引近千家企业及产业服务机构参会。

未来生物医药行业有哪些新趋势?哪些细分赛道正在加速崛起?苏州在这些领域有何优势与不足?会议期间,百余位来自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及投融资机构的业界精英到场,共同探讨生物、化学制药领域的前沿话题,并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出点子、提建议。

□ 孟旭 韩雷 雷霆 高祥兰 陈诚

把握行业风向

“大会第一天,我们展位接待了100多人,既有老朋友,也有新客户,甚至已经有几家企业预约了国庆节后去我们公司参观,真是意外的收获。”在“小分子药物展区”,上海凌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不时有参观者驻足。公司副总经理匡逸介绍,作为CDMO(新型医药外包服务)数字化赋能平台,凌凯医药多年来深耕这一领域,连通了全球4000多家终端用户,集聚了大量的行业优势资源。“我们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平台,牵手更多业内研发精英共同打造CDMO新高地。”

“从展会现场可以看出,中国创新药企非常活跃,产品管线非常丰富。”复旦大学教授王建新说,本次大会有三个特点最让他印象深刻。一是会议规模大,反映出当前社会各界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关注和看好;二是参展企业众多,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的概率大大增加;三是论坛层次高,多位国内外医药产业领域专家到场分享真知灼见。

作为与会专家的代表之一,国家卫健委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冯振卿当天在开幕式上分享了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当前,生物医药技术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冯振卿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球生物药研发速度将继续加快,抗体药物、蛋白药物等品种将迎来迅猛发展,国内外药企并购或收购的趋势将继续保持。

变化的背后,有风险也有机遇。“把握行业风向标,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浙江和泽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晟说,在国家多重政策红利下,医药企业逐渐在研发、生产、销售、原料药四个领域形成差异化发展。然而,这些领域的资源却非常分散。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谁能更早地围绕一个产品的特性形成特殊的集成,谁就能更好地保证成药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紧抓产业趋势

“原料药是制药工业的先锋部队,做大做强原料药产业,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时代发展需求。随着国家‘一致性评价’及‘带量采购’等政策出台,原料药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成为关键。”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海慈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振千说。对制剂企业而言,必须要与有实力的原料药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在本届中国国际生物&化学制药产业大会的分论坛“第二届中国原料药企业家年会”上,多位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原料制剂一体化布局展开讨论,马振千的观点得到了不少与会者的认同。“在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中,中标产品涉及具备原料药自产能力的企业越来越多,‘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的成本优势将得到集中体现。”清华大学老科协医疗健康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耿鸿武说,这将成为原料药这一细分领域的新趋势。

新趋势带来的广阔前景和发展空间令人兴奋。但山东大学临床药学教研室主任、教授赵维提醒,在行业大热的情况下,从业者更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看到自身的不足。在“高端制剂分论坛”现场,与会者围绕儿童药发展相对滞后的背后原因深入交流。

“跟欧洲市场相比,国内的儿童药在品种和质量上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赵维分析,一方面,在政策支持上,欧洲地区大多已进入政策立法阶段,而国内还处于初始的政策制定阶段;另一方面,在技术支持上,国内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造成关键技术的研究较为落后。要打破这一瓶颈,需要政府部门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策略性研究,引导相关企业形成一个整体的药物开发思路。

夯实发展基础

“之所以在苏州举办大会,是因为这里有良好的产业生态。”药融圈创始人王波说。作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最热门的城市之一,苏州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从零打造出一个两千亿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差异化特点,构筑了“园中园”、孵化器、研究院、产业联盟等完整生态,在细胞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疫苗等前沿技术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极大促进了产业创新和发展。

苏州的成绩确实有目共睹。近年来,苏州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精心打造,围绕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产业生态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量质齐升。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孙洪介绍,在产业体量上,苏州已集聚生物医药产业近3000家,去年销售收入超2100亿元;在创新能力上,苏州生物药总产能目前近15万升,占全国的40%以上;在发展环境上,苏州集聚了卫材、惠氏、礼来等知名外资医药和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培育了信达生物、盛迪亚等一批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内外资双轮驱动的特征明显。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高技术、高资金的产业,其创新的特质非常符合苏州的产业发展定位。”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刘谦认为,对苏州而言,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更进一步发展,就要思考如何从快速跟进、到本土创新、再到全球引领;要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在多位行业大咖看来,基础性研究是当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比较欠缺的一环,苏州作为“佼佼者”将更早地面对这一难题。刘谦说,基础性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苏州可以依托自身强劲的综合实力,同时利用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面向全球寻求基础性研发的优秀创业项目,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再上一层楼。

标签:

责任编辑:尤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