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浸润,让职业素养培育更具生命力
2022-04-01 15:35: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春日初至,万木吐翠。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无锡商院”)的校园里,刚刚落成的工匠文化廊在葱郁绿色的映衬下愈显韵味。这座集展示、教育、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廊道,是无锡商院精心打造的又一文化教育场所,自投入使用后,已成为师生们学习、交流、休憩的好去处。通过艺术亭廊、人物浮雕、景观小品相结合的形式,工匠文化廊再现了古代巨匠、新时代大国工匠和行业领军人的人物风采、成长故事和突出贡献,展示自古至今工匠精神的教育名言,让学生漫步于艺术与美景融合的长廊内,在潜移默化之中体悟工匠精神,感受优秀职业品质的力量。

长期以来,无锡商院重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率先实施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文化育人的创新探索,实现职业素养与文化育人、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成长成才与寓教于乐的涵育融通,培养学生成长为能融入社会、适应企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职业人”,提升职业发展竞争力。

凝塑精神内核,打好品行底色

无锡商院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传承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敬业乐业、求真创新等职业价值取向融入学校精神文化,凝练确立包含“崇德、勤学、敬业、强能”校训、“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学校精神的精神文化体系。学校将精神文化渗透到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环境营造等各方面,入学教育、校园活动、主题教育等各环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和学生素能培育。

优秀的职业精神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无锡商院聚焦商科人才职业成长的特质,围绕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与校企合作的商贸类企业共同制定职业素质“四字言”,从做人、身心、做事、学习四个方面确立学生职业素养基本要求,成为职业素养培育的“精神内核”。

以“四字言”为职业素养培育指针,学校整体规划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融通的文化育人机制,设计建构三段递进式职业素养培育路径,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分考核评价,纳入毕业学分要求,从而打通文化及职业发展类大赛参赛获奖成果与第一课堂学分转换通道,实现三课分裂向三课联动、融通育人转变,提升文化品格和综合职业素养。

拓展育人平台,提升职业特色

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紧扣“德为魂、商为特”,无锡商院一体化打造了由八景、四廊、四园与多元化文化小品共同构成的全覆盖、浸润式文化环境,植入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等价值观念,带给学生耳濡目染的熏陶。如学校主干道“崇德路”与主广场“勤学广场”,以校训命名,凸显精神文化;以“尚湖”命名学校中心湖泊,寓意商院之湖,期望师生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拥有如水一样的高尚品德;打造“梅林”景观区,应和校标主体梅花元素及学校精神;打造紫薇、马鞭草“紫园”花海,应和学校“商院紫”主题色;建设与商科人才职业品质内涵相呼应的澄心岛、创业井、文化石等景观,彰显文化意蕴,呈现处处是寓教于景的校园育人环境。

学校还着力打造与学校特色、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文化教育场馆群,建成的商文化研习馆、校史馆、吴地江南饮食文化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创新创业展示中心、师生艺术作品展览馆六大场馆各具特色,依托场馆有计划地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文化知识宣传普及、传统技艺体验等特色活动,已使场馆成为素养培育的拓展空间和实践阵地。

融合专业文化,淬炼发展成色

一直以来,着力打造育人品牌,借助品牌项目引领示范效应,勃发育人活力,是无锡商院职业素养教育的重点。

学校设计开展“横向覆盖的全员性校级文化活动+纵向贯通的个性化院级特色项目”相结合的精品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素能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校级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培育出学生竞相参与的读书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为代表的“两营三赛四节五堂”精品活动。个性化特色项目以“一院一品”育人工程为主线,由二级学院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特点,开展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专业文化与职业素养相融通的文化活动,如商科专业推行“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会计专业培育“诚信文化”、旅游专业培育“礼仪文化”、艺术专业打造“非遗文化”进校园、工科专业打造“匠心文化”,等等。

自2015年开始,“一院一品”育人工程的实施加强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合培育,强化了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向成长作用,推进人才培养从“知识本位”向“知识+素能”并重转变,也有效提升了二级学院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呈现出特色品牌百花齐放、校院两级协同联动的良好格局。多年来,“一院一品”工程已孕育出一批学生乐于参加、从中受益的品牌活动,其中,多维度培育诚信文化、传统节日助力以文化人的创新实践均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王靖 力莎

标签:
责编:尤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