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 苏南 > 正文

探寻常州国家高新区跨越发展背后的创新密码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2022-03-03 13:41:00
“两特三新一智能”六大主导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128.6亿元;“1+7+4”创新政策精准落地;企业科技创新积分制试点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27.5亿元;规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1%……一组硬核数据,勾勒攀登轨迹。

“两特三新一智能”六大主导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128.6亿元;“1+7+4”创新政策精准落地;企业科技创新积分制试点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27.5亿元;规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1%……一组硬核数据,勾勒攀登轨迹。

2022年2月,常州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1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常州国家高新区名列第21位,较2020年排名提升2个位次。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常州国家高新区累计高新技术投资超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6%,科技创新之光更加闪耀。

产业创新 建强发展主战场

国家高新区现已成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2021年,常州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制造业投资均位列全市第一。产业质地好、工业骨骼硬的区域经济成色,成为常州高新区30年来不断赶超、跨越的内功和底气。

2021年11月,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常州捷佳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中国光伏行业在国家科学技术大奖上“零的突破”。名单中的捷佳创公司同年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在推动常州高新区发展的诸多力量中,企业作为创新“主阵地”功不可没。

当前,城市竞争回归产业主赛道。常州高新区制造业基础扎实,掌握“独门绝技”的行业隐形冠军众多。据统计,2021年,常州高新区全年组织申报高企632家,申报省高新区独角兽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共529家。全年新增省级工程中心21家、院士工作站1家,规模以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1%。全面加强与省产研院对接协作,推进太平洋电力、汉森机械等与省产研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达10家,数量居全市第一。

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速度”往往十分重要。新创碳谷项目创造了“三个一”的项目建设“加速度”:从完成签约到正式开工、从开工建设到单体封顶,分别用时100天;从开工建设到首条产线启动,用时1年。新创碳谷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谈源不禁为“高新速度”点赞。新创碳谷看中的是“高新速度”,常州高新区看中的是产业的未来。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常州高新区“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有了坚实的基础。去年,全区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值规模跃升至580.4亿元,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规模均突破400亿元,新材料、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瞄准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关键环节全面发力,常州高新区加快特色产业向地标产业转变的步伐。

生态创新 蓄积澎湃强动能

在发展新蓝图中,与产业并重的,是持续激发澎湃创新动能。高新区的竞争,从产业、创新方面的竞争,扩展到生态的竞争。

常州市出台创新“意见30条”“政策20条”、常州高新区“1+7+4”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26个配套实施细则……一系列创新政策利好加持,让常州高新区创新生态雨林繁茂生长。新政实施以来,累计奖励高企培育及认定1.63亿元、奖励企业研发投入3119万元,为企业创新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值得关注的是,常州高新区高端创新资源正呈加速聚集态势。常州电信5G创新生态实验室、常州先进陶瓷智能传感技术研究院、江苏中科聚合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入驻;南师大常州创新发展研究院软件测试公共平台通过CNAS认证,南大常高新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的龙城英才企业恩宜瑞公司销售近亿元,江苏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获省发改委省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常州人工智能与仿生机器人研究中心成立1年即入驻孵化项目12个,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完成融资1亿元,培育独立业务企业2家。创业载体能级跃升,实现能量“聚变”。全年新增省级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4家、加速器1家,数量居辖市区第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不断增强。

2020年12月,常州国家高新区入选首批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小积分“兑”出新动能,全区20377家企业竞逐积分榜;打造“菁常汇”科技活动品牌,全年开展政企对接、银企对接、校企对接活动20余场;织密线上线下科技服务网,上线运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常州高新区服务平台网站2.0版,线上“一站式服务大厅”集成科技业务网上办、科技资源一网通;线下吸引研发设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专业优质服务机构进驻,实现科技服务内容全覆盖。

在这样的创新生态中打拼,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常州高新区创业十余年的中简科技董事长杨永岗说:“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创新文化,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创业者,让人才在常州高新区创业无扰、创新无忧、创造无憾。”

从一个元素到一个产业,从一根碳纤维到一个上市公司,杨永岗的创业故事,生动诠释了这片高新土地上“懂得、舍得、等得”的创新定力。去年12月,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期高性能碳纤维及相关产品项目奠基,着力实现“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把碳纤维产业打造成一张新的“名片”。如今,在常州高新区,这样的创新创业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常州高新区全年申报国家级各类计划18人,入选国家外国专家计划6项,在全市占比67%,入选省“双创计划”6人,入选省引智计划1人,入选江苏省政府友谊奖1人;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总量564人,全市第一。“以企引智、以载引智、以资引智、以才引智”成效初显,全年组织申报“龙城英才计划”155个,仅合全药业研发中心一个项目,就吸引集聚3000多名研发人员入驻。

开放创新 融入新发展格局

越开放,越发展。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常州国家高新区加大开放创新力度,积极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以对瑞士创新创业合作为重点,以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为核心载体,加大国际创新创业合作互动交流力度,加强与国际创新产业高地联动发展,加快引进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与瑞士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优势相契合,为推动中瑞合作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10月21日,常州国家高新区承办中瑞创新创业合作启动会,中瑞双方16个园区负责人参加会议,共谋合作发展。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搭建的良好互动平台下,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深入挖掘对接需求,积极探索和推动与瑞士科技园区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目前,全区有欧洲投资企业145家,其中,瑞士在区投资企业达20家,50%以上是规上企业。

走进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智能装备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已成集聚之势。截至目前,已招引美德乐、碎得、麦格纳、科泰思、亮智等16个国际领先的产业项目入驻,累计总投资超3亿美元。

通过对外高水平开放合作、对内高质量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常州高新区积极布局全球市场,发挥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本地民营中小企业产生技术替换、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内在需求。同时,本地民营企业的对外开放合作也有良好的传统和基础。基于此,常州国家高新区制定了《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引导、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灵活机动的特点,开展离岸创新探索,实现国际科技合作的生根落地。2019年以来,获省、市立项支持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达25项。

当前,海外并购已成为龙头企业开发海外市场、短期内突破资源能力瓶颈、迅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主流方式之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支持龙头企业采取海外并购等方式,设立离岸研发机构,集聚技术创新资源。目前,天合光能等多家龙头企业在德国、瑞典、美国、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设立了离岸创新中心。

以中瑞合作为支点,常州高新区不断加强全球产业创新联动协作,促进技术、资本、人才有效对接、有力协同。推进中欧(中瑞)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国际共享平台等建设,探索中瑞创新创业合作离岸创新中心、离岸孵化平台、国际共享平台等新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探索“研在域外、海外,发在常州高新区”的合作模式和协同机制,助力构建“开放包容、互惠共享”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对30年高新征程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高新篇章。

而立之年的常州高新区,正在开始一场新的“攀登”。瞄准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克难、挺进、努力登顶。

本版撰稿 唐颖 史晶

供图:新北区委宣传统战部

标签:

责任编辑:尤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