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智能建造地方性BIM应用标准在苏州发布
2023-07-24 16:5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全国首个智能建造地方性BIM应用标准在苏州发布,有力促进苏州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为建筑装上“超级大脑”

摄像头“巡逻”,可自动识别火焰和安全帽;物联网数控中心实时监控施工现场,及时发现各类问题;能“思考”的云平台系统,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在苏州,现代化的建筑工地不仅长出了“千里眼”“顺风耳”,更有反应迅捷、计算精密的聪明智慧。这些智能化设施,既提升了工程质量安全,节约了项目成本,还提高了现场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而工地上的这些前沿智慧,都离不开BIM技术应用,它被视为建筑项目一切智慧化手段运用的数字底座。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它的诞生是建筑业的一次数字化革命。BIM是建筑物的数字化孪生,可贯穿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项目协同作业、运维等全过程,BIM技术对于一个建筑项目而言就如同飞机的“黑匣子”,能记录建筑的“身体状况”和劳动数据,同时借助可视化三维模型,帮助项目管理者分析局势、发号施令,并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在城市建设中,BIM技术已开始大显身手,而在这一新赛道上,苏州再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首发执行标准

让新技术应用“有据可依”

“通过BIM对建筑工程的孪生模拟,可以让建筑物料实现精准按需生产,减少仓储成本,同时可避免施工构件订单延误。”记者在苏州中亿丰新建研发大楼项目指挥部看到,BIM模型中每个构件、物体都有唯一的编码,可以自动生成二维码或条形码,只需扫扫码,相关的数据信息一目了然,使现实与虚拟得以一一对应。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BIM在建设全流程中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在经济效益还是生产质量方面,都发挥了不小作用,随着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引,BIM技术应用未来在苏州将“大有可为”。

2022年11月,苏州成为全国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开展为期3年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智能建造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苏州经验”。去年12月,苏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建造的实施方案》确定了苏州市发展智能建造的五项重点任务,分别是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推进BIM技术应用、全面推广智慧工地以及强化智能建造评价和推广。逐步升级更加可靠的“软件”配套,服务好建筑机器人等建造“硬件”。

今年4月初,《关于推进相城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通知(试行)》发布,同时发布的有由相城区住建局和市审图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制的《苏州市相城区BIM技术应用指南》建筑篇及市政篇。据了解,此前我国智能建造领域还没有BIM技术应用的详细标准,相城区住建局党组成员、质安中心主任朱逢斌告诉记者:“相城区这两个《指南》的发布,确立了智能建造地方BIM技术应用标准的先发优势,让BIM技术的应用有指导有依据。”据介绍,在《指南》的指导下,部分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过程监管和竣工验收阶段均增设BIM应用审查环节,从而提高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应用能力,促进相城区乃至苏州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施工图审查作为建设工程的首要环节,今年以来,市住建局图审中心联合相城区住建局共同推进相城区BIM技术应用,“我们希望通过传统图纸审图+三维模型审图(BIM审图),反向推进智能建造的底板生成,同时推进BIM标准化、普及化,推动智能建造走深走实,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有力支撑。”市图审中心主任谭东林说。

探索中不断突破

智慧化手段解决施工难题

“无论是数字化管理系统还是智能装备应用,按照相应标准进行BIM建模都是前期基础工作。”朱逢斌表示,此前,BIM技术应用在相城区已有广泛应用尝试。

位于苏州高铁新城的芯城汇项目就从BIM技术上获益匪浅。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在设计阶段,BIM的应用可以体现在效果图设计及空间功能设计,能够将可视化、立体化的建筑模型呈现出来,最终确定科学、合理、直观的建筑设计方案,极大地提升建筑设计效率;模型搭建完成后,利用BIM软件中的碰撞检查功能,检测土建、机电之间的硬碰撞与软碰撞。该项目就通过这一技术手段共检测到需要调整的碰撞点156处,得以提前解决问题,有效避免后期设计变更,从而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进入施工阶段,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模型中模拟每一步施工过程,以便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法和时间安排。”芯城汇建设项目负责人介绍,同时,在“BIM+智慧工地”的应用中,利用智慧工地绿色施工功能,在施工现场外围布置监测点位,对施工现场扬尘及噪音进行实时监测,可以保证施工场地整洁有序。

在苏州高铁新城板块的另一项目中荷科技创新港,同样是BIM技术应用的代表。建筑整体为弧形设计,各专业管线错综复杂,一般这样的结构施工难度和精度自然要高上几分。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弧形处砖块铺贴与整体管道排布其实在传统施工中是困难的一关。在施工前,利用BIM技术设计砖块排布铺贴方案并对比,选出了耗材少、施工便利的最优方案,与传统方式各专业自己边测量边安装比较,降低了劳力成本20多工时。该项目负责人还提到,中荷科技创新港项目临近轨道交通,对施工过程围护结构要求很高。同样是通过BIM技术精准定位围护位置,避免与盾构结构对接有偏差,同时可视化模拟土方分区开挖及支撑拆除,帮助项目施工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

助力建设“数字苏州”

把住未来城建发展之脉

智能建造不仅仅是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它与社会发展、城市生活都息息相关。

建筑行业的“黑科技”近年来常被人们津津乐道,平整混凝土、测量墙面地面、自动垒砖……在苏州的不少工地上,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已经在熟练劳作,就拿地面抹平机器人和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这对“CP”来说,先平整地面再收光、压实,只需要几分钟,一块水泥地就能光滑如镜。除了地坪研磨,自主吸尘、随动放线等施工作业可以在全程无人干预的情况下通过机器人来完成。通过BIM技术,这些机器人能精准地进行每一项动作,从而使得行业用工更高效,建筑施工更智能。

BIM技术还可以为建筑后期运维管理赋能。中亿丰新建研发大楼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以BIM为载体将更多的信息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实现智慧建筑后期运维“以人为中心”的目的——停车场车流量预测,提前判断高峰期各个出入口排队拥堵情况,并做好车位引导;房间温湿度、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可单独对房间或区域内的温度进行调节;对区域或房间灯光进行控制,调节各区域灯光……这个“智慧大脑”能够运转指挥的是建筑里的每一个角落。

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东表示,BIM技术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应用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住建系统以“完善标准,强化监管,多方协同,数字基底”为思路,以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为中心,以设计、施工、运维三个阶段为抓手,全面推进BIM技术应用。接下来将继续对标“数字苏州”规划愿景,深化BIM技术应用成果,实现住建领域的智慧应用,持续做好数字孪生苏州建设工作。通过BIM技术的发展,提高信息化监管能力、建筑行业全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逐步向产业化发展,推动苏州城乡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

标签:
责编:尤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