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丹阳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的美称,人文荟萃,古迹甚多。正逢上阴雨天,风的柔软、雨的湿润,让人更感觉到江南的美好。
丹阳延陵镇我是第三次来了,此地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季札,是一位与孔子同时代的圣人,因为“三让王位”“采诗观礼”“徐墓挂剑”而备受世人称颂。季子受封于延陵,殁后葬于延陵,至今还有“季子庙”。
这趟来,当地的朋友推荐去柳茹村。一路上,朋友反复提到贡祖文,像提起隔壁二大爷一样亲切,我对贡祖文完全陌生,经解释方明白他是800年前的人物。
贡祖文,柳茹村始祖。南宋初年,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岳飞好友、秣陵关总镇贡祖文冒死保护岳飞第三子岳霖,带着年仅12岁的少年辞官隐居丹阳。自此,贡姓血脉在柳茹村繁衍开来,村民绝大部分为贡姓。
柳茹村错落着多条弯弯曲曲的街巷,巷口有拱形圈门和更楼,分布着13口古井,从而形成“九圈十三井”的格局。曲巷圈门水井都利于防御,圈门可将金兵挡在巷外,骑兵进了S型的巷子也难施展身手。
在柳茹古村,大多古迹围绕着贡氏“主题”,最重要的建筑是贡氏宗祠。
贡姓原复姓端木,先祖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贡。子贡被封为“黎阳侯”,宗祠照壁上有“黎阳世家”四字。宋孝宗即位当年,岳飞冤案得以昭雪。贡祖文因抚养忠良遗孤且军功显著,孝宗亲题“旌表忠义”匾额,予以褒彰。这块珍贵的匾额悬挂在宗祠正大门上方。
祭堂内供奉着春秋时期的端木子贡、西汉的贡禹、南宋的贡祖文三公。村民介绍,端木、贡、干三姓都是端木子贡的后人。
宗祠里有株430年的古银杏树。1939年1月29日,丹阳民众代表来到柳茹村新四军驻地与陈毅等指战员联欢,在树下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将黑白照片与庭院对照,景物未曾改变多少。
友于堂建于元代,现名“贡氏书院”,是贡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办学历史近700年。明、清、民国从柳茹村走出去的许多名人,都曾就读于此。
眭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多年。眭氏嫁入贡家后,丈夫不久病逝,她独身守寡20多年,敬养瞎眼婆母终老,抚养孩子长大。牌坊正中是圣旨牌,圣旨牌下方正中是“节孝坊”匾额,坊名下方刻录“旌表处士贡荫山之妻眭氏之坊”,牌坊两侧石柱上刻有“贞明执操”“瑶池冰雪”字样。只是从现代人角度再看眭氏的人生,贞节牌坊既是嘉许,也是对人性的束缚。
沿街有贡姓名人故居、戏台、“文革”时期的村大会堂等遗迹。还有座明代的王公祠,王公是明代天启年间丹阳知县王志道,是一位治蝗有功的能吏。百姓出于感激,自发集资为他建造了生祠。
柳茹村巷如蛇曲,青石板路在细雨的湿润下闪着亮光。人迹寥寥,非常安静,这里是首批入选的江苏省传统村落,老街、牌坊、祠堂、古井,令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村里有家饭店名叫“漏鱼”,我问这名字的来历。一村民说是“漏网之鱼”的简称,岳霖是“漏网之鱼”。延陵朋友介绍岳霖后代住在培棠村。
贡祖文救孤的故事和岳飞相关。今年春节,电影《满江红》上映,岳飞抗金的故事再次回归大众视野,被人们热议。见不到岳飞,见一见岳飞后裔也好,我必须去寻访一番。
培棠村在司徒镇,离柳茹村不过几公里,我在村口遇到一位老人,问他岳祠在哪里。正问着人了,祠堂的钥匙在他弟弟手中。
老兄弟俩都是岳飞的32代孙,陪同我们参观岳祠。岳祠大殿高大宽敞,陈设简陋,更显得质朴而凝重。中央是岳飞的坐像,上悬横匾“还我河山”,左右一副对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殿内墙上挂着岳飞故事喷绘图。在这特殊的场景重温英雄人物事迹,我不禁热血涌上心头。
大殿地上竖着一块“岳祠简介”展板。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岳飞的冤案得以平反,岳飞子孙相继封官进爵。隆兴元年(1163)四月二十三圣旨封岳霖为右承事郎,后又授南贛都督,食邑宜兴。岳珂1227年被封为云阳宰(丹阳县令),为报答贡文宪弃官保孤之恩,在紫阳渡旁建了报本祠(现岳氏宗祠)。
岳氏宗祠饱经沧桑,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她既是岳家祖财,亦是历史沉淀的文物,更是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十年浩劫,一座宏伟壮观承载历史而且全国规模最大的岳氏宗祠毁于一旦,让人痛心,使世人惋惜。1993年丹阳市委市政府为了尊重历史,传承弘扬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原历史,在岳氏宗祠原址重建了岳氏宗祠中庭。
岳家老哥今年72岁了,见过1968年前岳祠的样子。他说原先岳祠比这大多了,砖头拆下来后建村里的大礼堂、学校。现在,岳祠院子里还散落着抱鼓石、柱础等建筑残件,石头上雕刻着精美的纹饰。
殿前有一株精忠柏,传说是岳珂手植,树龄已有七百余年。树已经枯死,仍然挺拔苍健,屹立不倒,象征着英雄魂魄。再细瞧,精忠柏枯枝盘旋上扬,其形态酷似一对龙凤飞舞。
培棠村村民98%姓岳。此地还有一习俗,培棠岳家与柳茹贡家相隔不远,为体现贡岳两家亲如骨肉,虽是异姓但不能通婚。
参观过岳祠后,我不禁感叹万千,此次寻访是近距离、沉浸式地重温岳飞的英雄故事,超出正史及评书给予我的知识。岳、贡两大姓氏的繁衍、传承与农耕历史,也让我与乡土中国不期而遇。
隐藏在丹阳乡村的“满江红”传奇,将一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