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模式 充电桩“下乡”,助力低碳出行
2022-12-14 08:57: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近日,伴随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的15台便民汽车充电桩投入使用,常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示范项目正式落地,为引导当地有关案件进行替代性修复、市民低碳出行提供了实践样本。

替代性修复,是针对污染环境案件无法实施原位修复而探索的一种新的生态修复方式。今年,常州市新北生态环境局在日常执法监察中发现三家企业存在违法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行为,对三家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并就这三家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及时启动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因为大气、水等环境的特殊性,并非所有生态环境损害都能在原地进行修复,因此就要探索替代修复的多路径。”常州市高新区(新北)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顾咏梅介绍,从发现违法行为到开展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共要经过线索调查、启动索赔、鉴定评估、赔偿磋商、签订协议、修复监督、修复确认七个过程。这样的流程设置旨在让违法主体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的同时,也承担民事责任,营造“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社会氛围。

采用简易程序委托专家出具评估意见后,新北生态环境局会同奔牛镇政府走访企业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政策宣贯。2022年7月,新北生态环境局、奔牛镇政府与三家企业统一磋商后达成磋商协议,结合大气污染无法原位修复的实际情况,决定实施生态环境损害替代修复项目,投资8.5万元,建设便民汽车充电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常州通过产业链创新、升级、重构,江苏常州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崛起成为全国产业高地。新能源整车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重大突破,培育和集聚产业链企业超3400家,拥有理想、比亚迪等4家整车生产企业,整车产量占全省二分之一,形成了“发储送用”的产业闭环。今年1—9月,常州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04%、125%、36%,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预计全年新能源领域产值超过5000亿元。

新北区生态环境局乘势而上,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定位,积极创新生态损害赔偿模式,让充电桩下乡,委托专业机构实施建设,充电桩产权归地方政府所有,充电桩收益由政府相关部门用于充电桩项目的维护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前该项目共建成15台充电桩,其中奔牛镇便民服务中心6台、常州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史陈家村9台,供前来办事群众、游客和村民使用。

“门前装上充电桩,大大方便我们村民新能源汽车绿色出行。”史陈家村张先生算了一笔账,充电桩使用一年,预计年度可以减排CO约1400g、NO_X约80g、颗粒物约30g、CO_2约150kg。

钱雪莲 万小珍

标签:
责编:尤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