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乡村文明的四个标志性“场景”
2022-12-14 08:49: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近年来,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前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文明浸润乡土,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见微知著。震泽镇党委书记顾全说,当前,全镇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振百姓的“精气神”,建设乡村文明,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震泽镇出现了四个标志性“场景”,可以折射震泽乡村文明建设的成效。

场景一:扫地

【实录】 深秋时节,走进震泽镇众安桥村的谢家路自然村,无论大路小巷、村间河道,还是村前屋后,到处整洁有序,看不到垃圾的踪影。已在谢家路生活46年的古稀村民汤彩云说,村民的习惯改变确实经历了一个过程。

“之前是家里扫得干干净净,出了院门一塌糊涂,垃圾扫到哪里算哪里,装菜的塑料袋也随便扔。我做了几年保洁员,当时为捞塑料袋每天要沿河道来来回回十几趟,而且常常是有人在前面扔,我跟在后面捞。村里的马路上、家家房前屋后的垃圾也很多,每天至少拉两车。自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开始,大家的习惯慢慢改了,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特别是最近一两年,都养成了习惯,垃圾不再乱扫乱扔了。”现在村里的垃圾量也明显下降,每天一车就能解决问题。

【顾全点评】 落户震泽的上海人文摄影家孙晓东老师告诉我,刚到震泽谢家路时,隔壁老婆婆扫地,总是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院门就算完事了。孙老师作为外面来的摄影家,不声不响把这些垃圾再扫进簸箕,倒到垃圾桶里。这样连续三次,老婆婆感到自己的行为不妥当,就改变了习惯。现在全村的扫地习惯都已经彻底改变了,垃圾全部入桶,而且分类处理。今天的乡村这么漂亮,不是单靠保洁公司,是大家的文明程度提高了。

场景二:种花种草

【实录】 “秋花不比春花早,开到秋花也是春。”深秋时,到震泽镇谢家路,很容易产生两个错觉,一是错把秋天当春天,二是错把乡村当公园。目之所及,到处花艳草绿、蔬果飘香。

不知从何时起,种菜养花成了陈国凤一家的共同爱好:自己管花、老妈种菜、老公负责果树。住房四周3亩多地,2分左右种蔬菜,其余全是名目繁多的花草果树,即便深秋盛开的花也有五六十种。陈国凤说,以前她家房前屋后种的是桑树、桔子树,因为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体力跟不上,家庭生活条件也早已今非昔比,于是前几年就开始改种花草,先从容易种养的月季、菊花等开始,品种越来越多,现在她家的月季、绣球、铁线莲“花园三宝”已成远近闻名的网红,常常有人来喝茶赏花,也有花卉爱好者专门前来切磋种花技艺,结交了不少花友。“有些品种的花要种好,确实要有点专业知识。我在养花群里向人请教,或从网上自学,掌握了不同花卉特别是新品花卉的习性,近期新增了角堇、洋水仙、郁金香等五六个品种,做到了一年四季都有花。”

如今的谢家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开放式小花园。大家发自内心地感慨:“村庄变成了公园,生活在这里真是幸福。”

【顾全点评】 两年前我们开展“美丽庭院”行动,给每家送几盆花,农民每天浇水、打理,把花草养活,我们再进行评比。时间长了,大家种花养草的习惯也形成了。一旦花草死了,都会及时补上,买鱼买肉时习惯性地从市场上带点花花草草回家。我仔细观察过,现在基本每家都种满了花,种满了草,这也是一种文明的转变。内心世界更加丰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场景三:散步

【实录】 迎着朝阳,闻着身边一大片金色稻田里散发出的阵阵稻香,陈小凤和几个村民在村边的“稻米香径”上晨跑,用她的话说,大家每天的日子差不多都从这“快乐一小时”开始。

陈小凤今年45岁,看外表比实际年龄更年轻,气色很好。“我是众安桥人,以前一直住在震泽镇上。5年前,看到农村环境越来越好,就回老家盖了房子,后来又在村里的养老机构找到了工作,便全家搬回来了。”她说,走路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几乎每天要约上三五个人,快走或慢跑个把小时。“乡下空气好,马路上车子也少,两边还有各种花花草草,大家边走路边聊天,别提有多惬意了。”

从上海来到谢家路定居的张文轩说,“这里半城半乡,工作生活都很自在。尤其是一看到附近的湿地公园,就有了跑步的冲动。”为此,他只要有空就会沿湿地公园跑步,并且将周边几十个自然村进行排列组合,每次跑出不同的线路,欣赏不一样的风景。“来这里后,自己的精神状态更好了,工作效率更高了。”

【顾全点评】 农民的生活习惯改变了。原来吃过晚饭常常打麻将,现在是一个电话过去:走,散步去。每逢清晨和傍晚,就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农民徜徉在“稻米香径”中间,徜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当中,这已成为一种常态,也是令人感动的小小的转变。

场景四:拉花

【实录】 研磨咖啡豆—打成咖啡液—取冷牛奶打奶泡—将奶泡轻轻加入咖啡液……一通熟练操作后,有一朵白色玉兰花图案的拿铁顺利完成;再加巧克力拉花,就变身成了摩卡咖啡。在众安桥村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这样的操作已是徐金妹每天工作的日常。

徐金妹是震泽镇众安桥村人,今年68岁,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说,咖啡拉花有些小门道,比如,拉拿铁上的花,奶泡首先要打好,如果是冰牛奶,得在机器里打到90℃才会出泡,否则拉不出花。摩卡上的巧克力花,如果杯子拿不好,会沉下去。她坦言,这份工作她很喜欢,也一定会越做越好。除了白天在自然教育中心上班,她晚上下了班还到旁边的月圆饭店兼职,足不出村,一年收入五六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斜杠阿姨”。

如今的震泽,宜居乐业与乡村文明相得益彰。像徐金妹一样,昔日的农民有的成了旅游公司的导游,有的当起了民宿餐馆服务员,有的成了村里玩乐项目的卡丁车维修师,有的成了企业管理人员。跨界发展,站上全新舞台,他们正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建设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顾全点评】 在店里喝咖啡,有的上面会拉一个花型图案,或是树叶,或是花草。原来我们的农民只懂种田,现在很多农民阿姨还掌握了一门技艺,就叫拉咖啡的花。典型的是“五亩田”里的阿姨,以及自然教育中心的阿姨,那里的咖啡花都是她们拉的,而且越拉越老练,这也是一种转变。

策划 庾康 劳晓飞

撰稿 沈宇 赵凯斐

摄影 赵亚玲

标签:
责编:尤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