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 苏南 > 正文

自信展示技能中国里的“苏州功夫”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2021-12-07 06:52:00
这里有“最现代”的产业体系,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每个产业都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这里有“最现代”的产业体系,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每个产业都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这里有“最江南”的精工苏作,雕刻、苏绣、缂丝、木作,不仅奠定了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同时塑造了苏州人民的精神家园;

这里还有“最高超”的技能精英,徐维贵、禹云长、钟锦德、卢福英……以一技之长将“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的城市名片打磨得愈加闪亮。

这里,就是苏州。

作为经济大市、制造大市、用工大市,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这座城市既需要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又需要发挥骨干支撑作用的高技能人才。苏州市人社局局长朱正介绍,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上,无论是提出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等10个千亿级产业,还是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抑或是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技能人才均是一支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苏州技能人才总数达21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队伍达79万人,总量和增量均位列全省第一。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苏州这座“匠心之城”以率先探索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努力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促进就业创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也为苏州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潜心探索技能人才引育“独家秘笈”

这段时间,吴江变压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禹云长正忙于一台最大容量为1100kV特高电压电抗器的测试工作,测试完毕并经第三方机构鉴定后,便可向国家电网申请投入市场。“这台电抗器高约16米,设计上采用了单柱结构,重量仅是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减少了约100吨,同时凭借工艺的创新,可靠性也远高于市场上同类产品。”在测试车间,禹云长这样介绍自主研发的最新产品。

电抗器是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装置,作为该领域的顶级专家,禹云长不仅先后攻克电抗器易发生局部过热、振动超限两个世界性难题,更一步步将我国电抗器技术水平推到国际最巅峰。加入吴江变压器有限公司后,禹云长帮助企业建起电抗器产业,开拓了产品市场,目前公司产品已涵盖从低压到超高压所有电压等级,并制造出特高压电抗器。

禹云长是不折不扣的“大国工匠”,更是苏州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代表。“所谓高技能人才,必定是能够打通产品图纸向产品实样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者和操作者,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一技之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骨干支撑力量。”苏州市人社局副局长谭国明说,禹云长这样的技能大师是自2017年起实施的姑苏高技能领军人才项目引进的,苏州市近几年持续探索包括领军人才高端引领、载体平台全面建设、紧缺高技能人才加速培养等一系列举措,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为技能人才踏上更大的舞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生态。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评价劳动者技能水平的重要凭证,也与劳动者的薪酬待遇密切相关。在国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后,苏州率先行动,系统性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经备案后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核发证书。

“相比由人社部门组织考试、专家鉴定的传统模式,企业与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组织方式更加灵活,评价结果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谭国明介绍,目前,全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累计备案企业数达1111家,居全省首位,另外还有7所技工院校、20所职业院校、1所本科院校、2家龙头企业和5家养老机构成为第三方评价机构。今年,该市已有15.97万名劳动者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放“活”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权的同时,苏州还在全省率先对社会化评价机构实施第三方质量监管,并组建第三方评价机构联盟,推动社会化评价质量稳步提升,以及鼓励备案企业形成与技能等级相衔接的技能人才激励模式,让职工凭技能拿到更多薪酬福利。

除了率先探路,苏州还有不少“自选动作”同样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前列。例如,苏州制定出台《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实施细则》,鼓励海内外高技能领军人才汇聚苏州,给予获评人才100万元安家补贴,给予企业最高50万元的引才补贴,实施5年来共引进领军人才39人;每年发布苏州市紧缺职业(工种)目录,降低紧缺高技能人才落户门槛的同时,为政府、企业、人力资源机构精准引才提供参考与依据。今年,苏州还组建全国首个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打通了专业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壁垒,促进两类人才的贯通融合。

在技能人才引育工作上,苏州拿出的这套“秘笈”不仅让自身强大起来,也为其他城市奉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方案”。

精准打出职业技能培训“组合拳法”

来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汇博机器人学院,只见不同的培训实训车间中,摆放着工业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形态各异的智能设备,显示出这里培训实训活动的丰富多彩。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汇博学院院长涂强介绍,凭借自主研发的设备优势,公司较早从事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学院,还组建了专业的师资队伍,负责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从而开展各层次、多工种的培训。

从一个“技能小白”成长为“能工巧匠”,岗位上的长期锻炼是重要途径之一,另一个有效途径便是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与就业能力,也是破解就业供给矛盾、调节劳动力结构的根本措施,对于稳定就业形势、促进就业率提高具有显著的保障作用。”苏州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罗迪介绍,近年来,苏州精准打出一套以完善的培训制度、完备的载体建设、创新的培训方式为体系的职业技能培训“组合拳法”,让劳动者学有所长、学有专长。

将全民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纳入政府实事项目,打造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是苏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生动实践。卢福英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由她创办的刺绣艺术馆,坐落于大名鼎鼎的镇湖绣品街。走进艺术馆,从一楼至三楼,均摆放了精美的刺绣作品,栩栩如生的动物、瑰丽多彩的花卉、层峦叠嶂的山川……伴随着针法、色彩、线条等的变化,一幅幅作品极具艺术感。

“苏绣是苏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尤其在镇湖,历史上可谓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卢福英说,当下,和许多苏工苏作一样,苏绣也面临着传承方面的困境。2011年,卢福英创办刺绣培训学校,向青年一代传授苏绣技艺,同时与苏州工艺美院等高校合作,邀请专业师资讲授视觉、绘画、设计等知识,让刺绣技艺与其他相关学科“互动融合”,培养新时代绣娘。

目前,苏州共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7家,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7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47家,初步形成了一张层次分明、工种齐全的公共实训网络。与此同时,苏州还开展姑苏乡土人才培养集聚行动,实施能工巧匠人才专项培养,培育一批高素质传统技艺技能“传承者”,现已遴选能工巧匠40名,有效带动了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

结合打造“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苏州创新实施“金蓝领”培育工程,开展技师研修、新兴产业、品质生活培训,以精准培训,培养一批技术精、理念新、素质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工程还为苏州探索实施“项目制”培训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苏州市项目制培训目录涉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方面的专业(工种)超100个,确定承训机构110家,实现区域全覆盖。

精心修炼技工教育发展“最强内功”

技工教育是与制造业和服务业联系最密切、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的一种教育类型,也是培养产业工人、技术工人的主阵地。今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再次传递出要把“学历教育”和“技能等级教育”两手抓的强烈信号,通过“两条腿走路”,让经济社会发展的列车跑得更稳、更快。

苏州历来重视技工教育,支持技工院校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围绕地方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培育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苏州共有技工院校13所,在校生规模2.6万余人,每年招收全日制学生1万人左右,每年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

苏州技师学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一个标杆。走进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仿若置身一个现代化生产车间:材料切割器,机器人机械臂,自动化生产线等器具构成一个完整生产链条。与普通企业工厂生产线不同,这条新引进的生产线,可以同时生产3个种类的产品,为学院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智能制造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最新设备的编程学习、机器操作等内容。

“培养技能人才,要紧跟市场需求、紧贴企业需要。”苏州技师学院办公室主任贾丽琴介绍,为了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经济和技术发展、改变智能制造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学院通过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内容,建设先进高端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实施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契合产业需求的职业能力框架,培养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满足苏州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渴求。

唯有不断提升办学内涵,在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谋求改革与创新,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度才能更高。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便是又一个生动案例。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钱永明介绍,学院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与企业共同开设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等21个专业,涵盖了多类经营业务。此外,学院还依托企业、行业资源优势,成立苏净学院、书香学院、海格学院、工艺研究院、伽蓝光电学院这5个产教融合教学区,打通了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既是技工教育大势所趋、改革方向,更是技工院校更好服务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苏州共调整新增与产业匹配度较高、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32个,占比14.5%;7所技工院校获批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评价机构,为社会提供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与此同时,苏州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不断拓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全市技工院校超过70%的专业与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建立紧密校企合作关系。

苏州精心修炼技工教育发展的“最强内功”,全力推动技工教育跨越式发展,为苏州乃至全国输送一批又一批技能精英。

专心打磨职业技能竞赛“制胜绝招”

10月31日,第十一届高技能大赛暨第三届金鸡湖技能邀请赛决赛在苏州工业园区启幕,从66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近3000名选手杀入决赛。决赛赛项包括主导产业领域11项、新兴产业领域9项、现代服务业领域1项及面向“一号产业”精心打造的金鸡湖技能邀请赛1项,其中13个赛项首次突破园区范围,其他板块企业职工报名参赛数量占决赛总人数的30%。

以赛促学、以赛练技,类似的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为劳动者搭建了切磋技艺、共同成长的舞台,也为苏州发现人才、示范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此过程中,苏州全力打造“吴地工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全市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每年举办特色市级竞赛50场以上,会同30余家行业主管单位开展市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涉及近百个专业(工种),参赛练兵近4万人次,1.5万余人通过竞赛提升了技能等级。

作为每两年举办一届的高规格技能人才品牌活动,苏州技能英才周自2013年举办以来,已经成为引育技能人才的一块“金字招牌”。技能英才周举办期间,既有技能状元大赛这台精彩纷呈的“重头戏”,同时围绕技能人才发展的培养提升、激励表彰和引进培育三大关键因素,整合资源,推出系列主题活动,构建了技能人才资源要素汇聚、合作交流、发展提升的有效舞台。

除了集全市之力举办高规格的职业技能竞赛,苏州还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统筹谋划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专心打磨苏州选手独有的竞赛“制胜绝招”。世界技能大赛堪称技能界的奥林匹克,参赛选手代表着各国青年技能人才的最高水平。在第44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来自苏州王森国际咖啡西点学院的选手蔡叶昭拿下烘焙项目金牌,让中国在这一项目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同样来自王森学院的选手钟玲轶、张子阳力战群雄,分获糖艺/西点项目银牌和烘焙项目铜牌。而在去年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苏州选手获得3金3银7优胜,金牌奖牌数位列全省首位。

以国际视野培育技能人才,还需要与国际接轨的配套环境。目前,苏州1企3校6基地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涵盖烘焙、CAD机械设计、原型制作、商务软件解决方案、酒店接待及时装技术等项目,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提供了国际领先的载体支撑。同时,苏州还充分利用开放型经济优势,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开展德国双元制教学实践本土化研究,在太仓健雄学院、昆山福伊特造纸(中国)有限公司等引入德国双元制培训课程和现代化实训中心。

时代呼唤技能人才,苏州渴求英才云集。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苏州正矢志不渝描绘一幅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的“新蓝图”,赋予“最硬内核”“最亮名片”新的时代内涵,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走在最前列。

□ 本版撰稿 徐瑞雅 曹蕾 贝叶琳

标签:

责任编辑:尤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