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出台方案明确打造6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
记者 朱婕 通讯员 姚秀峰
香醋传统酿造区、前进印刷厂、滤清厂旧址、农药厂旧址、镇江合作蚕种场旧址……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工业遗迹,正在不断蜕变,或是融入工业现代风的网红打卡点,或成城市旅游的优质资源。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这些城市记忆留下来,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摸清家底,出台工作方案,镇江全力打造“生活秀带”。
工业遗产历史底蕴丰厚
近日,镇江市出台了《镇江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我市保存着地域特色鲜明、历史底蕴深厚的近现代工业遗产”。
比如镇江香醋传统酿造区、前进印刷厂、滤清厂旧址、农药厂旧址、镇江合作蚕种场旧址、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美孚火油公司旧址、江边自来水厂旧址、谏壁船闸等,涉及类型包括建筑物、仓库、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场地和工艺流程等,涵盖了清朝末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等镇江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的各个时期。
目前,镇江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3处,国家非遗保护名录9项。2019年,恒顺镇江香醋传统酿造区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这也让镇江的工业遗产保护有了更强的动力。
“这些具备时代性和工业文化特征的遗存,承载了镇江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是镇江工业发展进程的见证和城市发展的印迹。”市发改委主任谈沁磊介绍,根据《实施方案》,到2023年,我们要基本摸清工业遗产底数,完善工业遗产档案记录,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全面落实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机制,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重点项目编制实施。
因地制宜传承保护
镇江市工业遗产保护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我们对工业遗产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对其核心内涵的挖掘。随着现代化工业进程、工业更新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老旧工业建筑物、老设备越来越少,保护工作日趋紧迫。
对此,《实施方案》提出了发展新兴业态,拓宽工业遗产利用的具体路径。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陈浩参与了方案编制,“在围绕文化元素进行创作生产的同时,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等方向以及往产业链下游的培训、服务等方向延伸,补齐产业链短板。”他说,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工业发展的足迹,也展现着工业文化独有的魅力,因此也是发展工业旅游的优质资源,“《实施方案》明确,要推动工业遗产与‘旅游+’等融合,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实施方案》同时提出,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形象提升相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并且细化了实施路径。比如,选取集中连片区域的工业遗产,实施社区化改造,对老厂房、老设备、旧产品、旧车间等各种元素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保留,与周边城市景观相融合,完善纪念馆、美术馆、科普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打造特色化景观小品、雕塑等。
打造一批“生活秀带”项目
如何“秀”出工业文化新业态,“秀”出文化生活新空间,“秀”出工业城市新形象?实施城市提升工程,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势在必行。
《实施方案》明确,镇江市将重点打造6条“生活秀带”项目:西津渡片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恒顺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丹阳钢铁厂遗址项目绿化景观项目、谏壁片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韦岗片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镇江蚕桑文化园区项目。
以西津渡片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为例。这条“生活秀带”将依托西津渡片区丰厚的工业遗产底蕴和基础配套,结合西津渡“一核三线六圈”的夜经济打造,强化文化注入、功能再造,积极探索工业遗产多元化保护与活动利用新业态模式,进一步推进西津渡片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档升级。根据方案,镇江市拟将亚细亚火油公司打造为油灯博物馆;美孚火油公司打造为艺术培训和办公场所;原前进印刷厂办公楼(税务司公馆)打造为海关博物馆;西津画院改造升级,联合恒顺集团打造恒顺醋文化体验馆,展现“醋都”魅力。
按照“保护为主、科学利用,完善体系、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原则,到2025年,镇江市将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具有江河交汇特色的“生活秀带”,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展现城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