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 苏南 > 正文

苏州实现人与候鸟共享稻田模式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2021-10-13 07:43:00
近日,由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指导实施的湿地修复项目,从全球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此次入选的湿地项目类型全国仅4例。

近日,由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指导实施的湿地修复项目,从全球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此次入选的湿地项目类型全国仅4例。

记者从市湿地保护管理站了解到,此次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的湿地修复项目位于昆山,原来是一片跑马场,2016年计划恢复为耕地,但因为偶然发现了5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耳鸮,并经过进一步研究,考虑到候鸟迁徙的环境,管理部门重新规划方案,耕地变成了湿地。

从耕地变为湿地有哪些实质效果?湿地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湿地成功修复找到了“三把钥匙”,最重要的就是提升生物多样性的“钥匙”。湿地野生鸟类多样性的观测数据是国际公认的评估湿地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项目通过设计大小、深浅不一的水塘,搭配水位调节设施,满足不同季节不同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多塘复合系统极大地提升了稻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2016年度该区域仅观察到76种鸟类,现如今已经累计发现超过150种鸟类。

还找到了缓解保护地和农田用地冲突的“钥匙”与缓解农业面源污染和环境保护的“钥匙”。冬季灌水形成的四季水田成为鸟类优良的栖息地,实现人与候鸟共享稻田模式,缓解了保护地面积不足的问题。鸟类在冬季水田的停留,抑制杂草及越冬昆虫生长,鸟类排泄物增加土壤肥力,减低了农药化肥的施用,提升了稻米的质量和安全,农业与湿地更和谐。此外,多塘复合系统收纳了农业尾水的排放,实现了尾水闭环处理,为农田提供了高效的营养物质。部分区域在休耕期水质基本保持在Ⅲ类,显著地提升了周边环境质量。“随着该案例的不断推广,数百万亩农田将发挥更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该工作人员表示。

“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全球征集活动共收到七个大洲26个国家申报的258个申报案例,入选的“生物多样性 100+案例”中,中国有72个,其中江苏6个,苏州仅此1个,湿地类型全国仅4例。记者 张丫 通讯员 张影宏

标签:

责任编辑:尤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