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 苏南 > 正文

常州:开放创新“破圈突围”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2021-10-11 09:59:00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批世界五百强企业“加码”常州,签约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超过630亿元;聚焦制造业服务业“双业”新经济,全省两业深度融合产业集群试点位列全省第一;引进“双创”新基金,签约重点基金项目总规模超过200亿元。10月9日,2021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正式开幕。常州这座智造名城正重塑产业结构,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资本新高地。

本报记者 蔡炜 张宇熠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批世界五百强企业“加码”常州,签约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超过630亿元;聚焦制造业服务业“双业”新经济,全省两业深度融合产业集群试点位列全省第一;引进“双创”新基金,签约重点基金项目总规模超过200亿元。10月9日,2021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正式开幕。常州这座智造名城正重塑产业结构,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资本新高地。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独一无二的好区位、要素资源的强支撑、集群发展的生态圈,营商环境的优服务正成为带动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的新引擎,要让更多独角兽、瞪羚企业在常州这片热土上奔跑,造就发展的破竹之势、如虹气势。

产业“牵手”基金,资本市场崛起“常州板块”

产业强则城市强。常州从制造起步,依靠智造走向未来。中国工业大奖、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得制造业者得天下!”中国制造业500强代表、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付作军与这座智造名城深感共鸣,“以光伏、机器人等为代表的现代化企业灿若繁星,活力四射;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及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集群凸显。汇川技术落户常州后,今年产值有望突破200亿元!”

从产业链招商到基金招商,打造长三角产业资本高地,12家国内“顶流”股权投资机构汇聚常州,总金额超200亿元!首次引入的重大基金项目签约成为常州本次洽谈会的“重头戏”。IDG资本、武岳峰资本、国电投基金、国网英大基金、瑞华创投、方广资本等一批机构“加码”常州,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投资基金“撬动”产业“富矿”,常州发布“一号创新政策”,打造“融智”“融资”双轮引擎,助推实体经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变”。大会现场,100亿元常州科创母基金和60亿元天使母基金揭牌。

“十四五”期间,常州将设立400亿元科创基金,5年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构建“项目孵化—资金投入—产业链培育”的全流程“双创”支撑体系。

“龙城金谷”作为常州首个基金产业集聚区,正全方位构建“募、投、管、退”平台服务,5年集聚1000家资本机构、投资100家上市公司。目前,已集聚各类机构489家,累计资本规模554.77亿元。金融活水带动产融结合,蜂巢能源、中航锂电双双获得百亿级以上融资,连续刷新今年以来我省最大单笔融资纪录;数字能源领域独角兽企业星星充电获得高瓴资本、IDG等知名机构投资;宏微科技作为半导体第一股成功登陆科创板;高凯精密、铭赛机器人、聚和新材料等企业与国内知名投资机构达成合作。

资本市场崛起“常州板块”。截至目前,常州7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接近8000亿元,智造明星、隐形冠军、未来产业成为上市板块“生力军”。常州启动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计划”,即培育100家以上主板(中小板)后备企业和100家以上科创板(创业板)后备企业,助力“常州板块”再扩容。

项目“牵手”园区,打造国际合作“常州样本”

常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盛蕾介绍,今年的活动采用新模式、突出新内涵、聚焦新经济、引进新基金。签约项目体量更大,总投资规模创新高;外资项目更多,占比达一半;支撑引领性更强,日本SMC等一批行业龙头深耕常州。

创新生态聚焦以色列,智能制造对标德国,常州正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城市。中以常州创新园是中国、以色列两国政府唯一共建的园区,引领新时期国际创新合作新典范。中德、中欧、中瑞等4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国际合作园区,获评数居全省第一。

开幕式上,以色列驻华大使潘绮瑞、德国巴符州经济、劳工和旅游部外经局局长根瑟·施密德通过视频方式交流。根瑟·施密德说,常州已从单纯的制造产地向创新型高科技基地转变。迄今为止,已经有10家来自巴符州的企业在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投资设厂。

从引进项目到留住项目,常州以国际化元素打造海内外客商的“第二故乡”。开幕式上,西太湖国际社区、汉江路国际街区正式揭牌。常州将用终端思维、客户思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擦亮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品牌。登录“我的常州”电子政务平台, “创新政策速兑平台”让企业、人才“一键”享受,常州在全省第一个推出“秒批”服务、第一个推出“一证化”改革,努力营造与上海、杭州、深圳等“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生态环境。

人才“牵手”城市,创新生态释放“常州流量”

今年8月,国际编号为364875号的小行星正式以常州科学家华罗庚命名,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是常州创新基因的内核。

众多“第一”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的人才支撑。据统计,常州每年引进10万名人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围绕创新链部署人才链,常州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出台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建成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创客空间10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年轻人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未来5年引进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

“只要你来到常州,就能同行业顶级对话、就近完成产业配套、与市场无缝对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轮驱动,常州即将启动“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市领导化身城市招才官,赴14个重点城市开展对接互动,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乘战略大势而上,常州,正起势!

标签:

责任编辑:尤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